此时贝克向竹下登深深低下了头,让谈判桌对面的竹下登以及所有参与谈判的日本人都非常受用:“美国狼狈不堪到如此地步,低下头向日本求助,日本必须帮助它。”
有了这种“日本帮助美国”的高姿态,竹下登慷慨得让美国人喜出望外。
最令人吃惊的是竹下登主动提出允许日元升值10%以上,最后甚至还大度地说“升值20%,没问题”。
接下来就是日本大藏省藏相竹下登和财务官大场智满、日本银行行长澄田智,从东京成田机场乘上了泛美航空的航班,飞往纽约的戏码了。
第二天,当地时间9月22日,西方5国(G5)财长会议在纽约中央公园对面的广场饭店召开。
黄奕华一早就来到了早已搬到华信大厦的橡树投资公司。这样的盛会,黄奕华当然不可能只是将手里的美元兑换成马克和日元这么简单。
广场会议的会期只有一天,从上午11点半开始到下午4点半结束,其中实际留给协议的时间只有20分钟。
作为公开发布的共同声明,这份文案其实已经拟好,会议期间只是让各国财长再审议一下。
协议的文本草案形成过程自有一番拉锯争吵,不必多说,仅是遣词酌句上就煞费苦心。
比如,对“美元贬值”的表述,通篇没有这个提法,而是从另一方向上说成“非美元货币的升值”。
实质上没什么区别,这么说不过是给此前一直高喊“强大的美元”的美国留个面子,至少在字面上不至于让人觉得美国货币政策180度大调头。
剩下的时间,则是各国财长在具体数字、各自责任等操作层面上的讨价还价。
这些内容才是广场会议真正的焦点。
与会人员拿到了“关于市场干预的要点”,但被标注为“no paper”,即“不存在的文书”。
“通货黑手党”们在这一点上没有什么变化。
选择9月22日召开会议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会议内容保密的需要,另一方面是里根政府要在23日发布新的外贸政策,平息国会里的贸易保护情绪。
这套新政策会批评不少美国的贸易伙伴国,“广场协议”在这之后发布会很尴尬。
大场智满在广场会议上向各国财长说明,23日是日本的秋分假,金融市场会休市。
那是在回应西德联邦银行总裁培尔“日本不守信”的指责时附带说明的。
在广场会议的五国中,德国本来就对日本耿耿于怀。因为在共同声明中,德国和日本是仅有的两个被指名道姓提出来的“贸易盈余国”。
说白了就是这两国在挣世界的钱。挣钱多的自然在这次联合干预中要多出钱出力,受“广场协议”负面影响也会更多。
日本是第一大出口国和贸易盈余国,树大招风,没什么好说的。盈余数字小得多的德国就很不情愿“陪绑”。
事实上,“广场协议”中“日本还有其次的德国的经常收支存在盈余”的表述,是美国力主写明的,其目的也在于安抚日本,不使其显得孤立。
在草拟“广场协议”共同声明的伦敦G5财长代表会上,德国代表培尔提出反对:“小动物怎么能和大象同乘一条船?”
明了培尔意思的美国代表贝克当即回应说:“小象和大象当然要乘一条船。”
培尔说德国是小动物,是要跟大象日本划清界限;贝克说他们是小象,一下子又把他们拽回大象旁边。
德国指责日本不守信,是因为在1985年1月时,美元在欧洲金融市场忽然升值,G5以德国为中心,进行过一次干预行动,德国、美国都卖出美元,日本却没有任何举动。
大场智满解释说:“当时日元兑美元汇率稳定,不需要进行干预。”随后又说:“由于日本的秋分假的原因,日本方面这次的行动会稍晚。”
对于大场智满的说法,培尔很不满地说:“怎么又找到这样一个理由。”
培尔的不满让整个会场都笑了起来。
经过几个小时的唇枪舌剑,各国财长们激烈的讨价还价已经接近尾声。
最终达成的结果是,五国一致行动,卖出美元,总规模大约180亿。
其中,美国和日本各负担30%,德国25%,法国10%,英国5%。
预期使美元贬值10%至15%。
从来没有哪次G5财长会议像广场会议那样惹人关注。
这些西方最发达国家的“财神爷”,一直有个与其身份不相称的外号——“通货黑手党”。
他们之间的会议,就像黑手党密谋一样,都是关门召开,所谈内容也不见光。
而这次,广场会议第一次召开了记者会,而且发布了长达9页的共同声明,即“广场协议”。
“广场协议”的内容归纳起来有三点:五国联合干预市场,使美元对其它主要货币有秩序的贬值;对经常项目的收支不平衡进行政策干预;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随着“广场协议”的发布,黄奕华终于松了口气,坐在沙发上,看着电脑上面不断变动的数字,黄奕华笑了。
9月23日,拉低美元之战正式打响。
除日本外,G5其余四国分别在金融市场开市后抛售美元。
再加上广场会议的高调宣扬,金融市场已经明确G5的意图,卖出美元成了当天的一致行动。
效果立竿见影。
当天,欧洲市场上美元兑日元的汇率由1:242降到1:230,降幅接近5%。
美国市场反应更敏锐,纽约市场上,美元兑日元以1:225收盘。
一天后,轮到日本出手了。
相对封闭的日本金融市场,表现确实让人费解。
东京外汇市场的美元兑日元汇率开盘价是1:230,基本与此前国际市场的收盘价持平。
日本银行向市场上抛售了12亿美元,市场竟然无动于衷,收盘是1:230.4,日元居然略微贬值。
好在黄奕华对日元的走向非常清楚,对于日元当前的表现一点都不急。
东京外汇市场终究拗不过世界金融大势,在日本大藏省、日本银行不断加力之下,几天之后,美元兑日元的汇率达到1:210。
至此,“广场协议”要美元贬值10%至15%的目标基本实现了。
时间若是就此截止,“广场协议”似乎可以宣告成功。但是黄奕华却知道,这才刚刚开始,在接下来的一年多里,日元将持续升值。
原时空中,到1987年1月19日,日元突破了1美元兑换150日元大关。
而从这一刻起,日本国内的经济泡沫将快速吹胀,一直到1992年。
随着日本经济泡沫快速增大,日本国内房地产价格将以一个惊人的速度在增长,几乎是一天一个价,而黄奕华自前年的布局也将迎来大丰收。
黄奕华早就已经计划好了,从“广场协议”到1992年,一共可以割三波韭菜,而且是三波非常茂盛肥美的韭菜!
不过此刻黄奕华却没再关注这件事了,此时的黄奕华已经将目光投向了澳大利亚的布罗肯希尔持股公司(Broken Hill Proprietary Company)和英国比利登公司(Billiton),还有巴西的淡水河谷了。
熟知历史发展轨迹的黄奕华对矿物和能源一直都非常在意。
在期货市场和货币市场上赚了那么多的钱,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投入到实体行业,那么那些钱其实就是一堆没用的数字。
布罗肯希尔持股公司(Broken Hill Proprietary Company)和英国比利登公司(Billiton)这两家公司听起来可能比较陌生。
原时空里,这两家公司合并,成为大名鼎鼎的必和必拓矿物集团。
布罗肯希尔持股公司也称“必和”(BHP),总部设在墨尔本,是澳大利亚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庞大的公司之一,目前最大的股东是澳大利亚达林家族。
英国比利登公司(或称“必拓”)(Billiton)是国际采矿业的先驱,曾经以不断创新和集约式运营方式而闻名。
1860年于荷兰海牙成立,1970年被壳牌公司收购。
在原时空中,“必和”跟“必拓”在2001合并成“必和必拓”矿业集团,BHP持股58%,比利登持股42%。
之前在英国的时候,黄奕华跟罗斯柴尔德家族经过谈判,得到了罗斯柴尔德家转让的5%的力拓股权,同时又通过二级市场和其他的小股东手中一共有收购4.8%的股份,目前黄奕华一个拥有了力拓集团9.8%的股份,成为第三大股东。
同时,黄奕华从来都没有放松过对必和必拓这个原时空世界最大的矿物公司和淡水河谷的关注。
但就目前来说,黄奕华想对“必和”跟“必拓”采取行动还真有点难。
两相比较之下,黄奕华又觉得,控制“必拓”可能会比较容易一些。
至于淡水河谷,其实道理也一样。
黄奕华一个人静静的坐在办公室思考着该从什么地方着手。
虽说黄奕华已经收购了一些矿物公司的股票,但如果从对行业各方面的了解上说,黄奕华说穿了就是个门外汉,而且手下还没有这方面的人才。
想了很久,终究想不出一个好的办法来,无聊之下,黄奕华沟通了超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