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双方掌门在战略层面一拍即定后,剩下的便是繁琐的细节。

这件事被全权交给了各自的手下弟子,由灵花阁的密堂主与护花堂的一位副堂主,一同前往真武门,进行为期半个月的条款商议。

从派驻弟子的修为要求、轮换周期,到收益的具体分成比例、弟子在真武门内的安全与福利保障,再到一旦出现意外的责任划分……每一个条款,都经过了反复的拉锯与磋商。

最终,一份厚达数十页的玉简盟约被正式签订,双方神魂烙印,天道见证。

一周后,第一批十名筑基期的灵花阁弟子,在护花堂一队修士的护送下,乘坐着飞舟,浩浩荡荡地驶向了真武门的宗门驻地。

这个消息,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东域西部的修仙界掀起了轩然大波。

两个加入了道法盟的宗门,竟然公开进行“炉鼎租赁”的交易!

这在无数标榜清誉的正道修士看来,简直是伤风败俗,滑天下之大稽。

一时间,各种非议与唾骂纷至沓来。

有人痛斥真武门自甘堕落,与魔道妖人为伍;有人则将矛头直指灵花阁,骂她们是祸乱东域的根源,是披着正道外衣的合欢宗。

然而,这些非议的声浪虽大,却并不关键。

真武门毕竟是一个拥有元婴中期修士坐镇的宗门,其实力在道法盟中也算中上流。

面对外界的指责,他们既不辩解,也不理会,只是默默地加强了宗门的防御阵法。

当几个叫嚣得最厉害的小家族发现自己申请的宗门任务被道法盟莫名驳回,坊市里的店铺也遭到真武门弟子的“重点关照”后,这些声音便渐渐小了下去。

毕竟,在这个世界,实力永远是最好的消音器。

又是四十年过去了。

灵花阁,阁主静室。

穗儿盘膝坐在蒲团上,面前的玉桌上,摆放着几枚刚刚送到的玉简。

她没有看,只是闭目养神,神识却沉入了丹田内的那片小天地。

血红色的建木小树苗比四十年前又壮硕了一圈,枝叶摇曳间,散发出浓郁的生命气息。

与真武门的合作模式,在最初的喧嚣过后,被证明是极其成功的。真武门弟子修为精进,灵花阁收益暴增,这是一场双赢的交易。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这四十年里,又有三家情况类似的宗门,悄悄地找上了门来,与灵花阁达成了类似的合作。

这些宗门大多是从中州或其它地域迁徙而来,门中阳盛阴衰,对双修有着刚性需求,又不像东域本土势力那样被所谓的“名誉”束缚得太紧。

灵花阁的生意,也因此突破了地域的瓶颈,触角伸向了更广阔的区域。

有趣的是,随着灵花阁的“成功”,东域也陆陆续续冒出了一些仿照者。

这些组织大多不敢明目张胆地挂牌营业,而是作为某些正道宗门旗下的附属机构,悄悄地培养着自己的“炉鼎”。

穗儿对此早有预料,却并不担心。

培养炉鼎,是一门需要时间和技术积累的活计,不是随便抓些女修来就能成的。

更何况,这世间并非所有功法,都像她的《灵花经》一样,能在极短的时间内速成,并且还精妙地将被采补的“客用灵气”与弟子自身的“本源灵气”完美分离。

那些仿照者所用的功法,大多粗劣不堪,要么修炼速度奇慢,要么采补之后大伤根基,培养出的“产品”,与灵花阁出品的弟子相比,简直是云泥之别。

当然,穗儿心中也清楚,《灵花经》这本堪称划时代的秘籍,不可能永远是秘密。

这些年里,灵花阁与外界的接触愈发频繁,弟子在外派驻,客人鱼龙混杂,功法的内容,不可避免地会被一些更加强大的势力,通过各种不太正当的手段弄到手。

或许是某位弟子被搜魂,或许是某个客人用秘法拓印了功法运行的路线。

总之,她估计,最多再过几十年,市面上就会出现与《灵花经》效果差不多的仿制功法了。

但那又如何呢?

穗儿缓缓睁开眼睛,拿起一枚玉简,神识探入。那是密堂主送来的,关于下一个合作宗门的背景资料。

她脸上露出一丝淡淡的、成竹在胸的微笑。

功法可以被模仿,但她作为《灵花经》的源头,作为唯一能赐予弟子“血朱花种子”的人,这个核心优势永远无法被复制。

更何况,商业上的竞争,从来都不只看技术。

她已经抢占了先机,树立了品牌,制定了行业标准。

她需要做的,只是在这几十年的窗口期里,不断优化服务,扩大规模,将“灵花阁”这个名号,深深地烙印在所有潜在客户的心里。

等到那些模仿者带着她们粗制滥造的产品进入市场时,会发现,这块最肥美的蛋糕,早已被自己牢牢地抓在了手中。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