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时空中,1994年被称为是美国互联网商业化的元年。
因为这一年有一款名为“导航者”的图形浏览器,被一个叫做网景的小公司开发出来。
普通人从此之后终于可以通过浏览器,方便的在互联网上检索自己想要的信息。
而在这之前,互联网对许多美国人来说,也早已不是陌生的东西。
而这其中以AOL为代表的在线服务公司,为美国互联网的早期萌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原时空中的美国在线公司,最高光的时刻是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最大的时候。
它以183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时代华纳公司。
而在这一惊天并购案发生的十年前,美国在线其实还只是一家总资产不到1亿美元的小公司而已。
美国在线的盈利模式,与九十年代主流的互联网浪企业并不一样。
以雅虎为首的互联网公司,大是依靠向用户提供免费的内容,来为自己的网站提高流量、聚集人气,从而吸引商家来网站投放广告,通过广告费实现盈利。
而美国在线则通过构建一个独立的虚拟社区,在社区中提供各种服务,然后通过向用户收取会员费来实现盈利。
美国在线的模式在整个九十年代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当雅虎等公司还在不断的烧钱换流量时,美国在线已经依托自身庞大的用户群,创造出源源不断的巨额利润。
但美国在线的模式只适用于互联网初期。
网络检索还不够方便、免费内容还不够丰富,它的一站式傻瓜服务才有足够的竞争力。
而当互联网在二十一世纪变得越来越五彩斑斓时,美国在线模式的衰落也就变得不可避免。
但至少在互联网的蛮荒期,美国在线开辟了一条正确的成长之路!
当然,这一个时空中由华声通讯公司成立的AOL公司,已经与原时空的那个美国在线没有任何的关系。
不过有黄奕华的重生光环加持。
它未来的发展只会比原时空中,那家同名同姓的公司更加辉煌!
“BOSS,相比于计算机服务公司等竞争对手,我们收取的服务费用是最低廉的。每月29.9美元的价格,只相当于其他公司的拨号上网费用。也就是说我们提供的在线服务,实际上是免费的!不过我们的低价战略,的确取得了显着的效果!到今年年底,我们的用户总数很可能突破100万户,将成为仅次于计算机服务公司的全美第二大在线服务供应商!”
德里克·欧文迫不及待的向黄奕华汇报AOL公司的业绩增长数据。
AOL公司最大的竞争对手计算机服务公司,早在1979年就已经开始提供在线服务。
对方依托最早进入市场的优势,在这一领域深耕了8年,也才积累了110万用户而已。
而AOL公司只花了三年时间,就已经快追上计算机服务公司。
这让欧文这个公司的ceo,在黄奕华这个大老板面前介绍情况时,难免有几分自得的神色。
不过AOL公司用户数量的突飞猛进。
实际上是用巨额的亏损换来的。
从AOL公司成立到现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净利润已经高达负1亿美金。
要知道用户缴纳的每月29.9美元。
仅够AOL公司向电信运营商缴纳租用网络的费用而已。
而AOL公司在“美国在线社区”上,提供的新闻资讯、游戏等内容,都是需要花钱购买版权的。
比如福克斯传媒集团虽然也是黄奕华旗下的公司,但这并不意味着AOL公司就可以免费从对方手中获得各种新闻资讯的版权。
福克斯传媒集团最多也就是看在同为兄弟公司上,给予AOL公司一定的价格优惠、以及优先选择权等合理范围内的便利条件而已。
自去年年底,美国互联网用户迎来一轮暴涨。
也是意料中的事情。
而黄奕华做了这么多的准备,自然必须吃到最大一块肥肉。
所以AOL公司早在年初时,就适时的推出费用打折措施,从原先的每月49.9美元一口气下调到29.9美元。
“说一说收在线服务供应商吧!”用低价来抢占市场是黄奕华给AOL的既定战略,他现在最关注的就是AOL公司能否尽快的扩大市场占有率。
“在那些在线服务供应商中,除了计算机服务公司外,就数一家名叫小船的公司了,我们之前向小船公司的董事会开出了300万美元的收购报价,对方最新给出的回复已经从500万美元降到了370万美元!我们还在继续谈判盘中,希望能把最终成交价控制在350万美元以内!小船公司拥有12万用户,我们对其完成吞并后,很快就能超越计算机服务公司,成为全美最大的在线服务供应商!”欧文立刻介绍谈判的进展。
“未免夜长梦多,我们无需再二三十万美元的小分歧上斤斤计较,尽快同意对方的报价!”黄奕华摇了摇头说道,他连AOL公司1亿美元的亏损都不在乎,更何况相差几十万美元的报价,接着黄奕华又问道:“我们有没有可能收购计算机服务公司?”
AOL公司如果能够吞并计算机服务公司,那么它就将能够彻底统治全美的计算机在线服务市场。
要知道除了AOL公司和计算机服务公司之外,拥有12万用户的小船公司已经能排到行业内第三大公司,而剩余的几家小公司拥有的客户都在10万以下,根本不值一提。
“我们曾以3000万美元的报价。向计算机服务公司求购它们的在线业务部门,但遭到了对方的一口回绝!对方最近正在雄心勃勃,准备进军欧洲和日本的在线服务市场。所以除非我们开出一个很有诱惑力的价格,直接从它的母公司h&r-blok手中,把计算机服务公司整体收购过来,否则很难实现我们的目的!而这家来自堪萨斯城的公司在1980年购入计算机服务公司时花了5.2亿美元,我们现在想要收购,至少要花费六、七亿美元!”欧文摇了摇头叹气道。
计算机服务公司并不是一家单纯的在线服务供应商,用六、七亿美元的代价来收购对方,对华声通讯公司和AOL公司来说,都有些得不偿失。
与其把大量资金浪费在收购计算机服务公司的大量无用资产上,还不如直接把钱砸在开拓新市场上!
黄奕华一听对方的介绍,就立刻对计算机服务公司失去了兴趣。
他顿了顿说道:“美国的互联网市场才刚刚开始萌芽而已,现在是漫长马拉松比赛的第一步!这个时候追求用户数量,并没有太大的意义。我们更重要的是做好自身软实力的建设。等到互联网商业化浪潮开启时,才是真正需要开始发力的时候!导航者浏览器的进展怎么样了?”
在原时空中,在微软公司的ie浏览器未采用免费与indos系统捆绑前,导航者在美国浏览器市场上的份额一度超过90%。
微软虽然通过非公平竞争手段把网景和它的“导航者”给镇压了。
但它也因此被美国司法部给盯上,差点就在世纪大审判中被拆分。
“导航者”阵亡后其实还有一丝血脉流传下来,后来使用者众多的火狐浏览器,其实就是“导航者”的后续开源版本。
实际上微软公司的ie浏览器和导航者也有几分渊源。
这两个竞争对手其实都是由同一个人开发的。
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的超级计算机中心,寄存着一台全球最早的万维网服务之一。
于是在超级计算机中心做兼职的一名叫做马克.安德森的学生。
就决定为万维网设计一款图形浏览器,以方便在计算机中心的那台万维网服务器上检索信息。
于是他在征得主管的同意后,成立了一个开发小组,编写出了一款叫做“马赛克”的图形浏览器。
这款浏览器的知识产权自然归香槟大学的超级计算机中心所有,后来中心把它转卖给了一家商业公司。
而马克.安德森从香槟大学毕业后,前往硅谷求职。
后来在硅谷图形公司的创始人克拉克的鼓动下,两人合伙创办了网景公司。
而网景公司开发的导航者浏览器一夜爆红后,比尔盖茨才反应过来。
但微软虽然是一个软件帝国,但它对互联网领域其实非常漠视,为了提高开发进度,微软干脆从购买了手中掌握着“马赛克”浏览器知识产权的那家公司。
把“马赛克”给转手买下来,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了ie浏览器。
不过因为黄奕华这只蝴蝶的出现,比尔.盖茨的微软帝国已经不可能出现,自然也就不可能再有原时空中的那场浏览器大战。
所以在华信电子工业公司软件部的万维网技术小组,开发出了1.0版本的图形浏览器之后,黄奕华干脆把它命名为“导航者”。
这算是他对原时空中,那个伟大的却昙花一现的网景公司的一种祭奠!
如果说操作系统是人与计算机沟通的纽带,那么浏览器就是计算机与互联网沟通的纽带。
谁掌握了浏览器市场的控制权,谁就掌控了互联网世界的钥匙。